/images/logo.png
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促进或预防结直肠肿瘤
来源:CMAPC 作者:谢瑞芝 更新时间:2018-06-10

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促进或预防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男女均处于恶性肿瘤第三位。

 

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过去十年间,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由于膳食结构的变化和结肠镜的早期筛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以每年~3%的比例在下降。而在我国,由于大量人群财务西方式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治愈率并未明显改善。

 
大量的前瞻性的队列流行病学人群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少运动和肥胖等因素相关,其中膳食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代谢来直接或间接影响CRC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健康人群中,人体内寄居这数量巨大而种类复杂的微生物菌群(数量≥1×1014),而肠道部位(主要结肠)富集着最为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其种类超过1000种。


 

存在于肠道的正常菌群分为类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等,其与宿主和环境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在机体防御正常时对机体无害,对宿主表现不疾病。但一旦肠道内菌群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益生菌种类、数量减少,致病菌大量繁殖,进而引发菌群失调。人类微生物组的研究已经证明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在CRC状态存在生态失调。

 
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如下几种主要机制促进或预防CRC。首先,膳食中的营养因子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代谢成为肿瘤促进性代谢产物或肿瘤抑制性代谢产物,其中,肿瘤促进性代谢产物对肠道上皮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导致受损肠道黏膜上皮癌变;其次,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影响上皮内淋巴细胞和固有层淋巴细胞免疫来调节炎症反应。而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使肠道黏膜促炎症反应信号传导机制异常,能够促进结肠表皮细胞活性氧以及一氧化氮(NO)的释放,进而诱发DNA的损伤和破坏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导致肠道黏膜上皮损伤加剧,最终出现肿瘤的形成和恶变。
 
© 2018-2020 版权所有 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海洋药物研发中心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溪源宫路200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