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logo.png
贾力:肿瘤手术后再转移的长期防控策略
来源:CMAPC 作者:谢瑞芝 更新时间:2019-06-09

贾力:肿瘤手术后再转移的长期防控策略

2019-06-06 13:09:14 来源: 光明网 中国科技网 
 

   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末病”。今天4000年后的数据时代,肿瘤一旦转移,仍然是无药可治。安全有效的药物干预肿瘤手术后的再转移仍是一项被忽略的、极具挑战性的理论、技术和产品的世界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福建省肿瘤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贾力团队提出“肿瘤的发生是难以预防的,但肿瘤的转移是可以预防的;肿瘤转移后是极难治愈的,但肿瘤转移前是可以预防的”的新思路,这与今年两会提出“把肿瘤作为慢性病进行防治”的口号不谋而合。
  日前,福建省肿瘤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贾力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贾力接受专访
肿瘤转移造成的死亡是全球急需解决的问题
记者:半个世纪以来,重大疾病如心脏病、传染病、肺结核等的死亡率已经下降了>50%,但是癌症死亡率仅减少约5%,其中绝大多数死于肿瘤手术后的再转移。那么,全球肿瘤治疗现状如何?
贾力:从1977-2022年,美国肿瘤首次诊疗后幸存者的总数将上升6倍。但是纵观从1930-2014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在这长达84年期间,在美国各种肿瘤的男、女综合死亡率并没有显著下降。
这不断上升的肿瘤首次诊疗后幸存者的总数和没有显著下降的肿瘤死亡率的差值提示,大多数肿瘤首次诊疗后的幸存者最终死于肿瘤的全身转移。原发性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患者手术后3-5年内仍有10-70%左右的转移率。而再次转移往往是全身多器官的转移,抗癌药、靶向药和肿瘤免疫药对此都束手无策。
因肿瘤转移造成的死亡是全球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经济和科技问题。肿瘤医疗费用每年在1500亿元以上,是造成我国最佳劳动力损失和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2010年全国肿瘤大会资料)。
据Kaiser国际医疗保险公司的统计,在那些无医保的肿瘤病人中,46%的家庭用去了他们几乎大部分的积蓄,30%的家庭不得不借债,41%的家庭因治病而付不起基本生活费用,17%左右的晚期癌症病人意识到目前的治疗方案并无回天之力而放弃了所有的治疗。中国某免疫学界院士在癌症晚期于2010年从自家高楼跳下从而永久地解脱了肿瘤转移的所有折磨即为一憾例。
2015年全球180名肿瘤研究学家联名撰文,批评了肿瘤靶向治疗的低效。的确,靶向药仅对少数特殊人种起作用,这些人种的肿瘤需充分表达这种靶蛋白,这样药物才能起作用。这就局限了靶向药的使用范围。靶向药与其它抗癌药的常见缺陷是1)脱离靶点造成的副作用,包括对繁殖迅速的消化道上皮细胞、毛发、骨髓和白细胞的抑制;2)药物的耐受性,即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药物降解酶的产生、药物进入细胞减少、与靶细胞相关的其它代谢通路的代偿性增强。
记者:各国在筛选抗癌药物时所用的动物模型几乎都是采用人肿瘤细胞种植裸鼠、或者某个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这种模型是怎样的?
贾力:这种裸鼠模型于1969年第一次报道。但该模型在免疫学、治疗学和药物靶向等多方面与人的肿瘤转移的预防和治疗相差甚远:
一是因为人癌细胞与裸鼠皮下基质的异源性以及人癌细胞与种植组织的异位性(如人的肠癌细胞异位种植在裸鼠皮下),种植的人肿瘤细胞株难以浸润和通过异种荷瘤鼠的皮下组织,形成远端组织肿瘤转移。
二是裸鼠缺乏Foxn1nu基因,而无胸腺。因此不能产生T细胞,无免疫反应。无免疫反应正是这种裸鼠可荷瘤的前提,但也是这种裸鼠无法显示“药物-肿瘤-免疫反应系统”相互作用的一大遗憾。
三是这种裸鼠用于筛药时有二项通过指标:1.荷瘤给药组的瘤体积必须小于对照组40%;2. 荷瘤给药组的生命期比对照组延长至少25%。但临床肿瘤病人往往首选手术切除肿瘤而不是服药后试看肿瘤是否缩小,因此这一模型与临床实际脱离。
最后,每一个药厂筛选的药物仅针对一个靶点,独霸一个专利,而肿瘤转移必须联合用药,以综合治理肿瘤转移的关键位点。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肿瘤药物治疗收效甚微。


 
 
© 2018-2020 版权所有 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海洋药物研发中心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溪源宫路200号 访问量: